
一、背景与政策升级概述
随着Prime Day等全球性大促临近,亚马逊对平台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自 2025年7月13日 起,亚马逊合规政策将迎来重大调整,尤其聚焦商品测试报告的来源规范,以及高风险类目的合规验证机制。

此次政策的关键词是 “严查检测机构”+“强制TIC验证”,一方面封杀部分未获认可的第三方实验室,另一方面明确要求部分品类必须由指定机构完成测试并“直接验证”。
亚马逊借此整顿平台商品质量标准,推动平台商品的整体安全升级,也释放出一个信号:合规已成为卖家“刚需”,任何疏忽都有可能直接影响商品生死。
二、合规政策核心变化详解
1、检测报告来源必须“正规军”
- 自2025年7月13日起,亚马逊将只接受由“官方认可实验室”出具的商品合规测试报告。
- 若报告来源为非认可实验室(即“黑名单实验室”),即使数据完整、检测流程正规,也会被判定为无效。
- 这意味着,卖家必须检查自身提交的所有报告是否出自“白名单”实验室,否则商品可能面临下架、无法重新上架等严重后果。
重点受影响品类:
- 儿童产品(14岁以下)需提交 CPC证书 和第三方检测报告;
- 电子设备需满足 UL、FCC、ETL 等合规认证;
- 医疗器械/用品(如水杯、餐具、护肤品)需具备 FDA认证;
- 含锂电池产品需提供 UN38.3测试报告 + MSDS/SDS文件。

2、 高风险品类实施“TIC直接验证机制”
所谓TIC,即 Testing(测试)、Inspection(检验)、Certification(认证),是全球通行的产品质量合规三大核心环节。亚马逊此次规定以下品类必须接受TIC“直接验证”:
- 电动交通设备(如电动滑板车、电动自行车)
- 膳食补充剂(保健品、营养补充类产品)
- 眼科药品类(隐形眼镜护理液、滴眼液等)
- 皮肤美白类产品
📌 重要变化:
- 卖家不得自行上传报告,检测结果需由认证TIC机构直接提交至亚马逊后台;
- 测试不通过或检测未完成将导致产品信息被移除;
- 预计 未来将扩展至儿童玩具、电子类产品等更多类目。
三、卖家合规应对实操建议
01. 立即排查检测报告来源
核查现有合规文件,特别是提交时间早、长期未更新的报告,查看是否出自亚马逊认可的实验室。
若报告来自“黑名单实验室”,应 立即联系亚马逊官方推荐实验室重新检测,避免在Prime Day前突遭停售。
02. 甄别是否落入TIC强制验证范围
通过后台【管理您的合规性(MYC)】功能或【合规性参考工具】,查询商品是否在TIC强制验证目录内。
被列入的商品需尽快准备送检,时间紧、任务重,不可拖延。
03. 始终选择官方认可实验室合作
无论是否在强制验证范围,均建议使用亚马逊推荐的合规实验室出具检测报告。这样不仅提高通过率,也降低被质疑风险。
可重点关注获得 ISO 17025、CMA、CNAS 资质的国际机构。
04. 准备申诉材料,以备不时之需
合规审核有时存在误判或突发情况,建议提前准备以下资料:
- 商品检测报告原件及翻译件;
- 检测机构资质文件;
- 产品说明书、包装图、标签样张;
- 产品实物图/视频;
- 针对合规点的专业说明。
一旦被误判违规,可第一时间进行申诉自证清白,最大限度减少损失。
四、结语:合规已成“生死线”,跨境卖家需未雨绸缪
本次政策调整被称为“亚马逊史上最严合规封锁”,从检测机构资质到合规验证方式全面升级,平台监管逻辑正从“卖家自报”走向“平台直审+官方验证”。
对于跨境卖家而言,这是一场彻底的合规大考。面对政策不断升级与执行趋严的趋势,卖家必须提前部署、提升产品合规水平、重视检测渠道选择,不要等到商品被下架才临时抱佛脚。只有在合规层面构建起“防火墙”,才能在大促季节、旺季运营中放心冲刺,实现销量与品牌的双增长。